亚专业组

背景图

真菌性皮肤病亚专业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8-16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于1956年建立,由罗汉超、李志玉教授负责。1992年后亚专业负责人为冉玉平教授,团队成员包括熊琳副教授,庄凯文、冉昕主治医师及代亚玲技师等。1997年成为卫生部医学真菌学临床科研培训中心。

真菌感染不仅是皮肤科门诊的常见疾病,也是内、外、妇、儿及呼吸、肿瘤、血液、风湿免疫科的常见疾病。浅部真菌病如足癣、念珠菌性阴道炎、花斑糠疹等发病与遗传背景、环境和病原菌毒力等因素综合影响有关,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经济负担以及生活质量均有影响。深部真菌病快速上升则延长治疗时间,加大医疗支出,加重基础疾患直至患者死亡。真菌感染诊治是医学领域重要使命。团队开展以临床为基础的实验研究,在我国西南地区最早建立医学真菌室,除完成日常工作外,还承担西南地区疑难病例会诊,尤其对少见深部真菌感染有深入的研究。

学术带头人冉玉平教授,留学日本顺天堂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博导。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际新发感染病研究员,获荷兰皇家科学和艺术学院真菌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培训证书,亚太医学真菌委员会理事。担任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常委、真菌学组组长、真菌病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菌物学会医学真菌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医学真菌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皮肤性病专委会真菌学组副组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委会真菌学组副组长。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家继续教育项目负责人,担任亚太医学真菌学会理事、四川省皮肤性病专委会主任委员(2006-2016),《Mycopathologia》副主编、《中国真菌学杂志》副主编、《皮肤病与性病》副主编、《中华皮肤科杂志》、《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临床皮肤科杂志》等编委。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四项,四川省科技厅项目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同行评议专家。“马拉色菌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培养博士和硕士100余名。发表论文300余篇,著《挑战疑难病-SCI论文背后的故事》、主编《常见皮肤性病诊断与治疗》等、参加卫计委《皮肤性病学》规划教材和医学真菌病的诊疗指南,主办亚太医学真菌学术会议,担任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2013年学术年会秘书长和中国医师协会2016年皮肤性病学年会秘书长。全球首创伊曲康唑治疗婴儿血管瘤,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其机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在欧洲皮肤性病学年会、美国皮肤科年会、日本研究皮肤科年会、国际皮肤科学术会议等“最新研究进展专场”上报告,其治疗新疗法有望成为一种安全、方便、经济的治疗血管增生性疾病新选择。建立以皮肤镜为核心的皮肤、真菌病医疗、教学、科研创新平台,在美国皮肤病杂志(JAAD)、英国皮肤病杂志(BJD)上发表多篇皮肤镜研究图像,其中5篇被选为BJD封面图像。担任临床医学院本科、8年制、留学生大课教学,主编的《皮肤性病学大课教学多媒体课件》获四川省优秀电教科研成果二等奖,主编的《皮肤性病学总论图谱》获四川省第十届优秀电教科研成果三等奖。获四川大学“优秀教师奖”、“优秀本科生教学奖”、“互动探究式教学的案例”先后被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四川卫视、辽宁卫视、江西卫视、人民网、光明网、央广网等数十家电视及网络媒体转载报道,有效地扩大了四川大学探究式教学的影响力。两次受邀在全国皮肤科年会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做示范教学,多次在校内举办探究式教学示范公开课。2016年,由其主研的“移动医学教育-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改革与管理创新”获四川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获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卓越贡献奖”和“2020年度最具影响力研究奖”。

本中心是“华西医院-廖万清院士工作站”,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是真菌病诊疗的临床和基础转化研究基地,报告四川首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成功治疗一例累及骨髓的播散性隐球菌病,获国际医学真菌学大会临床研究一等奖,成功治愈多例镰刀菌病、孢子丝菌病、着色真菌病、不规则毛霉病、耳真菌病、声带曲霉病,开展真菌培养(一次性小培养)、鉴定、分子测序、药敏、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荧光染色等创新技术、对马拉色菌所致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国际医学真菌学会马拉色菌研究组委员。也是医学真菌教育和科研人材的重要培养基地,除常规的进修医生培训外,从1997年起每年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邀请国内外知名真菌学家授课,为国内各医疗单位培养真菌专门人才总计千余人。

上一条:遗传性皮肤病

下一条:皮肤外科亚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