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专业组

背景图

损容性皮肤病亚专业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8-16 浏览量: 文章来源: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生活方式及环境的改变,损容性皮肤病的就医需求逐年升高,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研究范畴包括面部炎症性皮肤病(如痤疮、玫瑰痤疮)、脉管性皮肤病(如鲜红斑痣、血管瘤)、色素性皮肤病(如黄褐斑、太田痣、白癜风)及皮肤老化光老化等。华西医院皮肤科损容性皮肤病亚专业成立于2011年,亚专业负责人为蒋献教授,团队成员包括文翔副教授,李晓雪、杜丹、王莲、李焰梅等主治医师,刘莲、魏丹凤博士后,李咏副主任技师、梅蓉副主任技师等。被授牌为“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玫瑰痤疮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激光技术应用研究中心会员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中国痤疮临床诊疗示范基地”等。

亚专业负责人蒋献教授,科室主任,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天府名医。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在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中心皮肤性病科做博士后研究一年。2017年于牛津大学参加四川大学-牛津圣艾德蒙学院“临床医学”课程交流培训,获“优秀学员”称号。现任国际光动力医学协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分会第十五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毕业后医学教育皮肤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玫瑰痤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基层培训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分会-激光美容学组委员,全国卫生产业企事业管理协会护肤技术发展分会副会长,四川省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学会皮肤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学会激光医学学组组长。获第四届中国皮肤科“优秀中青年医师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发表SCI论文40余篇。

在亚专业负责人蒋献教授的带领下,团队专注于玫瑰痤疮、脉管性皮肤病,以及皮肤光老化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近年来,团队在数字化专科建设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与实践,开发了一套具有自主软件著作权的智慧系统。基于该电子信息系统,建立了玫瑰痤疮及鲜红斑痣专病管理数据库,为疾病研究提供数据基础;开展了玫瑰痤疮、痤疮、黄褐斑、婴幼儿血管瘤慢病管理,优化了诊疗流程,实现患者精细化管理。同时,团队开展了血管瘤和脉管畸形专病门诊,门诊总量全国第二,复杂疑难病例门诊总量全国第一,成为西部地区的血管瘤和脉管畸形诊治中心。团队提出的多学科协作治疗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疗模式得到国际认可。此外,团队积极开展了损容性皮肤病的临床新技术,包括:海姆泊芬光动力治疗鲜红斑痣、窄谱精准光治疗玫瑰痤疮、多功能光电舒敏治疗修复皮肤屏障、多极射频用于面部年轻化和身体减脂塑型、高频电灼仪Unicorn治疗痤疮等多项临床新技术。

科研方面,团队近年来获得纵向课题10余项,发表SCI文章40余篇,申请专利10余项。通过建立损容性疾病临床数据库,积极发现并解决临床问题、注重临床与基础结合。近年来,依托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四川大学疾病分子网络前沿科学中心-免疫炎症研究院,成立了皮肤研究室,对损容性皮肤病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团队首次阐明了NEAT1参与玫瑰痤疮发病的可能相关机制,并且致力于探讨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在玫瑰痤疮中的角色作用;完成了脉管畸形疾病——鲜红斑痣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分析,发现鲜红斑痣的发病可能与体细胞基因突变、神经发生异常相关,后续将对其发病机制进行更深一步探讨。团队致力于新型皮肤外用制剂的开发:成功建立了痤疮兔耳模型、小鼠玫瑰痤疮样皮损模型和小鼠皮肤急性光损伤模型,利用上述模型对水杨酸、和厚朴酚、山椒素等天然成分在治疗损容性皮肤病的过程中发挥的药理学作用及其相应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究和严格的临床试验。目前已筛选出具有光保护作用的山椒素并获得专利,成功实现转化。

在地区辐射作用方面,我科是全国唯一以“损容性皮肤病”专业方向招收研究生的博士点,目前已培养硕士研究生50余名,博士研究生9名,在站博士后7名。团队从2018年以来,每年举办损容性皮肤病国家级继续教育培训班,促进了该亚专业的规范诊疗,提高了本专业的学术影响力。在患者健康教育方面,利用微信平台、微博、远程教育、会议讲座、义诊等方式进行疾病科普,提高大众的健康认知。

我科作为西南地区皮肤病诊治和研究的区域性中心,有责任积极参与和规范损容性皮肤病的诊治,做亚专业发展的先锋和领军团队。团队将专注损容性皮肤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培养高素质亚专业人才队伍,更好服务患者。